攻坚创新打造“活力开发区”
泉州开发区迈向国家级开发区升级版
开发区鸟瞰
走过20年风风雨雨,泉州开发区已年及弱冠。
从昔日的荒坡野岭,到如今的高楼林立、厂房遍地,20年来,开发区用累累硕果展示了一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魄力和速度。
近年来,开发区主动融入“新福建”和“五个泉州”建设大局,以建设“腾笼换鸟、智慧管理、人才集聚、高效服务、金融改革”五个示范区为目标和抓手,全力实施项目攻坚活动,坚持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扩量提质、转型升级,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区经济运行总体趋稳向好。2016年,开发区综合实力首次跻身全省各类开发区前五名,8个重要经济指标中,2个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一,4个指标增幅居全市前三位。泉州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格为综合保税区,成为泉州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
今年第一季度,开发区GDP比增10.1%,工业增加值比增9.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比增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增13.9%。全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存量更加优化盘活,政府服务、民生保障、党建工作等各项工作持续创新突破,一个创新型、生态型,充满现代化活力的产业新城的国家级开发区升级版正逐步显现、加快形成。
□本报记者 郭雅莹 通讯员 施锦鹏 叶建宝 文/图
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图为项目建设现场。
全力项目攻坚
紧抓经济发展“牛鼻子”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开发区深知,只有紧紧抓住项目工作“牛鼻子”,才能稳住区域发展的根基。
今年春节节后上班第一天,开发区主要领导立即带队深入崇宏街拓宽工程、浪亚公司项目用地等现场,瞄准征迁的老大难问题,啃下了这些历史遗留的“硬骨头”。
“超常规、超强度”就是开发区项目攻坚以来形成的战斗作风:干部队伍全部推到企业项目一线,推行考评督查制;所有项目各项任务、时间节点及责任分工全部挂图上墙;指挥部全程一线盯项目、盯进度;推行“审批备案制”和“当天办结制”,当场即办率达87%以上……“每天至少给分管领导发一条短信,有进展报进展,有问题报问题,能当天协调解决的就当天协调解决。”一位项目负责人笑称:“就好像谈恋爱似的。这样一来,不仅我们进度快了不少,领导也能心中有数。”
更多制度在保证效率:推行项目“三段服务法”和“四控二罚法”,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区域全天候全覆盖上门服务机制,有效倒逼高效服务。与此同时,推行正向激励政策,在项目攻坚中有效激发干部活力,调动干事创业激情。今年以来,已将1名工作表现优秀的事业副科转任为行政副科,提任2名在项目安征迁和市政工作中实绩突出的国企副职为国企正职,2名国企“一把手”降职,1名国企副职免职。
正是采取“超常规、超强度”作战,开发区项目攻坚捷报频传。2017年泉州开发区市级重点项目25个,总投资146.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60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98.65亿元,截至3月底18个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8.06%,超时序进度完成3.06个百分点。计划于今年6月份开工的友臣食品生产项目已经完成施工图设计等前期节点计划,提前开工建设;计划于12月开工的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发区校区也将提前至第三季度开工;太平洋制药大输液项目完成设备安装,可提前部分竣工……除了在建项目时序超前以外,今年,开发区项目盘子不断扩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前3个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比增41.20%,高于年度增长目标21.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固投增长达41.2%,工业固投增长22.2%。
在此基础上,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重大项目的土地指标,持续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以官桥园区、2.5产业园等为载体,重点瞄准跨国企业、产业龙头、企业总部、发达城市外迁优质企业项目等,成功引进德普鞋业等10多家企业项目,并策划生成新能源驱动电机、平安物流等8个项目,签约鞋业“物联网+智能化”制造等5个项目。下一步,开发区将紧盯目标任务,狠抓目标管理,快抓前期基础,重抓协调调度,大抓精准督查,继续“超常规、超强度”推进项目攻坚各项工作。
加快园区设施全配套,提升城市景观,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图为诺林美食文化广场改造效果图。
优化营商环境
筑好留人留才“凤凰巢”
如果说开发区经济是典型的“候鸟经济”,那么,良好的园区环境和服务就是留人留才的“凤凰巢”。
今年以来,开发区坚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园区,以打造“5分钟生活工作圈”为目标,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设。职工文化馆、市二实小开发区校区、污水处理泵站,公共自行车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园区管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实现园区管网全覆盖;与中医院、一院建设医联体,完善了24小时图书馆、阅报点、企业文体阵地建设,改造德泰路诺林美食文化广场,实现园区设施全配套,不断满足群众文化休闲娱乐需求。
不仅如此,开发区还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完善德泰路改造,推进吉泰路改造提档,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生态景观水平。推进美泰公园、中仁山等公园生态改造,力促开发区成为“住在公园里”的园区。以人行道改造、道路综合提升为重点,打造串联行政办公、休闲娱乐、居住购物的“A圈慢行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打好了园区环境的“硬基础”,提升服务水平这项“软实力”也不能落下。对此,开发区以打造全国最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品牌为目标,着力简政放权,探索实施“三段服务法”“上门服务法”“清单服务法”“四控二罚法”等一系列“开发区服务法”,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区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目前,行政审批实现不需要现场勘察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压缩在3个环节以内、审批时限压缩在法定时限的18.8%以内、当场即办率达到87%以上,各项行政服务效能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企业融资服务,提高资产证券率。图为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企业股权登记托管部。
紧抓创新引领
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项目带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深谙创新对于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立足产业实际,开发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积极融入“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泉州制造2025”,引导企业突出适销对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做到人无我有,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在技术创新上,开发区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助力。近年来,区内各类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黑金刚公司研究推出的全球首条鞋业智能制造生产线采用先进数控智能技术,能够取代原生产线2/3以上的人力劳动,成为全球十大制鞋企业龙头的“新宠”;锐驰公司则通过引进台湾旭智光机生产技术,打造了“悦me”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打开了智能家居行业大门。
在产品创新上,开发区引导企业着眼市场需求,从“统一供应”的产品生产方式向“按单上菜”转变。太平洋制药看中本地市场,在去年成功收购泉州唯一一家拥有大容量注射剂生产文号的药厂后,启动了2条先进生产线建设。公司负责人表示,投入生产后,公司不仅每年可创造2亿—3亿元的年产值,泉州医药机构也能使用到物美价廉的本地产品。
在管理创新上,开发区采取“一厂一策”方式,帮扶产品市场好、技术工艺先进、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股权调整、产能变换、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去年,诺奇公司就成为首例成功重组的H股企业,成为企业应用重组制度化解危机的全国模板。
在模式创新上,开发区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支持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深化电商应用,全区规上企业100%开展电商业务。帮助企业开展科技与品牌创新,主动与产业链上下游各尖端品牌合作,形成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特步公司积极在线上拓展电商市场,已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创新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为解决企业资金“后顾之忧”,开发区创新资金帮扶方式,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足、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入股参股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对出现资金暂时困难的企业,设立应急保障周转资金,为企业提供过桥续贷支持,力助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开发区还不断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撬动市场资金,助力企业发展。除了在全国率先开展委托债权投资业务外,还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排污权专场交易业务,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目前,海交中心实现挂牌企业500家,实现直接融资32.76亿元,挂牌企业和融资额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量化融合。图为任我行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家鞋业“私人定制”平台。
打造园区党建示范区和“亲”“清”政商关系模范区。图为园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
深化党建工作
激活园区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开发区扛稳抓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找准党建工作和园区发展的结合点,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激活园区发展新动能。
围绕“让党建成为企业发展的需求”的要求,开发区积极探索园区非公党建引领发展的新途径,突出非公党员“在企业发展中先锋化、在遵章守法上模范化、在品行道德上标兵化”,突出党组织对非公党员“教育生动化、服务智能化、帮扶亲人化”,完善“网格化管理、项目化运作、菜单化服务”园区党建工作机制,聚焦“技能提升、人才聚集”需求,推动园区非公企业提质增效。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开发区大力推行“三明三重三要”一岗双责机制,着力简政放权,规范权力运行,为企业提供“不拿票子的优质高效服务,给足面子的温馨体贴关怀”,构建政务清明、界线清晰、风气清正、关系清雅的政商环境。去年,开发区全年未接到关于服务问题的效能投诉,公众评议更是拿到了全市最高分。优异的成绩是鼓励也是鞭策。下一步,开发区将以扎实的作风、积极的作为,开创园区党建新局面,提升特色党建新水平,构建从严治党新生态,全力打造“五个示范区”、园区党建特色区和政商关系“亲”“清”模范区,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