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 “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泉州专场在福州举行 发布会现场(陈晓东 摄) 市委副书记、市长蔡战胜围绕“传承‘晋江经验’ 共享品质泉州”作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景春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新闻发言人谢勤亮主持发布会。 市长蔡战胜作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陈晓东 摄) 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提出“晋江经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传承“晋江经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力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提品质,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跻身万亿GDP城市行列,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基本实现收入翻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全力补短板、兜底线、 促公平、提品质 泉州主要做了 以下几项工作 传承“晋江经验” 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市区田安大桥及晋江南岸生态公园(陈起拓 摄) 泉州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亲自总结提出的“晋江经验”,心无旁骛做实业。GDP从2012年的481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304亿元,年均增长8.3%,跻身万亿GDP城市行列。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4.8万户,带动新增就业134.2万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91万元、1.18万元增加到5.50万元、2.59万元,基本实现收入翻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群众生活更加殷实。 聚焦急难愁盼 推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 泉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指示要求,实施教育舒心、卫生与健康暖心、养老贴心、民生基础设施安心“四心工程”,开展“民生XIN行动”,每年超七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全力把民生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十年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4.7万个、中小学学位27.81万个、医疗床位2.08万张、养老床位4.4万张,分别占总数的37.4%、20.6%、46.3%和88.2%。 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王柏峰 摄) 教育方面,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全力满足群众“上好学”期盼的转变。泉州按照“平等、融入、成才”的理念,依法保障、切实维护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率先实行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全免政策,目前公办学校随迁子女就读人数达36.53万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让一名来泉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的承诺。 卫生方面,抓优质资源扩容,市一院城东院区二期、中医院新院区、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等相继投用,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抓优质服务提升,开展“暖心服务”行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 养老方面,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一县一社会福利中心实现全覆盖,成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 社会保障方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 致力以文惠民 打造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泉州古城(陈起拓 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关心推动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泉州共有世界级“非遗”名录5项、国家级“非遗”名录36项、国家级文保单位44处,获评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成为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每年开展“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活动,送“万场戏、千场文艺培训辅导、百场展览、数十批次流动图书点”下乡,成功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亚洲艺术节”“海丝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让常态化的传统文化体验、家门口的多元文化展示,成为泉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扎实为民建城 建设更加宜居的美好家园 泉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求,加快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实做优次中心组团、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76平方公里拓展到243平方公里。 泉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林劲峰 摄) 十年来,交通出行更便利了,新增高速里程410公里,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居住条件更舒适了,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9.34万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085个、惠及17.5万户群众;生态环境更美了,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等保持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安全感更高了,平安泉州建设扎实开展,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接下来, 泉州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践行为民初心, 围绕落实“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 全力实施“抓项目、促发展” 系列专项行动, 突出“惠民生补短板”, 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城市, 努力建设居者自豪、 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 圆梦之城、幸福之城。 会上 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问:去年泉州申遗成功,古城作为世界遗产核心区域,泉州如何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实现共建共享? 答:泉州古城有1300多年历史,7.1平方公里的遗产保护缓冲区内,星罗棋布集中着8处世界遗产点、近300条古街巷和669幢传统历史建筑,是泉州申遗项目中分布遗址最为密集的区域,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誉。 东西塔月升(陈起拓 摄) 近年来,泉州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为契机,结合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以“绣花”功夫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古城蝶变复兴。 一是原真性保护。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对古城进行修缮保护,让古城成为“活的博物馆”。比如,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做到“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 二是功能性提升。全面开展中山中路周边29条街巷的修复,同时启动了中山南路周边45条街巷整治提升工程,实施管线下地、雨污分流、路面装铺、景观绿化,让古城更宜居。同时,构建古城“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打造公交“小蓝”、社区巴士“小白”、自行车“小黄”、三轮车“小红”等“多彩交通”,打通“微循环”。 市区中山路,游客体验古城观光公共三轮车“小红”。(陈小阳 摄) 三是活态化共享。建成一系列世界遗产主题展示馆并向群众免费开放,组织海丝泉州古城徒步游、南音公益演出、“威远楼之夏”戏剧节、“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等各类活动,把高品质文化业态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沉默的遗产“活起来”,让“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共享”成为社会共识、鲜活场景。 问:泉州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个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和省级示范市,泉州如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使“四好农村路”成为走得快、走得好的通畅路,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阳光路? 答:近年来,泉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每年将农村公路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打造了2个全国和5个省级示范县,推动“四好农村路”从区域示范引领向全域达标发展,做到共通、共荣、共享: 永春介福乡四好农村路(陈小阳 摄) “共通”就是推动路网扩容升级。泉州在全省乃至全国先行先试,实施“工程包”筹融资、并联审批模式、小规模项目信贷、标准化管养等做法,统筹做好农村公路的建、管、养、护和运营等环节。近十年,农村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406公里,总里程达16464公里,公路密度提升26.08%,等级以上公路占比提高17%,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半小时可上高速。 “共荣”就是推动路网布局与区域发展融合。一方面,引导快递物流、特色产业等向路域集聚,推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路衍经济蓬勃发展,泉州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2和第5,安溪藤铁、永春漆篮、德化陶瓷等一批农村手工艺产业因路而兴。另一方面,开展“串珠成链”行动,构建“一路一景一特色”景观带,打造了269公里美丽农村路和600公里生态示范路。 德化县某陶瓷企业抓紧生产陶瓷“冰墩墩、雪容融”。(张九强 摄) “共享”就是推动交通服务均等化。在“村村通客车”基础上,推动快递、公交向农村延伸服务,沿海地区率先全域通公交。农村群众共享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的同时,主动捐资捐地修路、自发爱路护路蔚然成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新格局。 问:目前,泉州向金门供水突破2000万吨。作为推进金马“小四通”的工作样板,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在两岸融合发展、服务民生中发挥什么功能和作用? 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解决金门用水问题,造福金门同胞”的殷殷嘱托,在两岸同胞的携手共同努力下,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于2018年8月5日建成通水,实现了“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近4年累计向金门供水超2000万吨,日均供水1.45万吨,金门民生用水超七成来自泉州供水。 金门供水工程(林劲峰 摄) 为进一步保障金门百姓用上“安全水”“放心水”,泉州严格执行115项水质指标检测,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建立“月计划,周调整,日供应”的供水机制,做到需则供水、供则足量。同时,启动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规划建设湖库连通、水源地保护等项目,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供水水质、水量稳定性和可靠性,该工程已列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项目。 下一步,泉州将积极推动向金门供水工程争创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推进与金马“小四通”凝聚更多共识,为实现两岸“应通尽通”目标树立典范。 问:泉州在打造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方面成效渐显。请问,泉州如何以打造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为抓手,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综合考量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精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资料图) 一是以医共体带动医疗设施提升。为缩小医共体成员单位设施水平差距,泉州连续10年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累计投入4.05亿元改扩建基层业务用房超过25万平米,2019年底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每年投入3600万元提升基层医疗设施设备,所有卫生院基本配有超声、DR、生化、心电图等设备,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双达标”。 二是以医共体带动医务力量提升。借力医共体建立医务人员交流深造机制,让基层医务人员进入市、县级医院学习实践,并择优选聘到县级医院,打通晋升渠道,增强基层医务岗位吸引力,稳步提升基层医技人才待遇补助(目前,硕士、本科、专科基层卫技人员每月补助分别达2000元、1000元、500元)。截止2021年底,执业(助理)医师占乡村医生比例达36.0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以医共体带动诊疗水平提升。6家市级医院与64家乡镇(街道)卫生院结对挂点,组建11个“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医共体,建成县域远程影像、检验、心电、病理、会诊及消毒供应等“六大中心”,2021年底全市所有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均达到国家“推荐标准”,7家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数量均居全省首位,省内唯一一家设立在县域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落户晋江。2021年泉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近1900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153.56%。 问:2020年底,泉州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此期间泉州取得哪些主要成效?接下来,如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有效防范返贫风险?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2017年底提前三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退出标准,2018年底提前两年实现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020年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3.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0.31万元增长至1.91万元,181个脱贫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村均不足5万元增长至28.61万元。 治理后,山体重新恢复绿色与生机。(张九强 摄) 脱贫任务完成以来,泉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政策、投入、力量“三个不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守底线、促振兴”。 “守底线”就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返贫的底线,设立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村、社区有专人挂钩联系易返贫致贫对象,实行群众自我“一键报贫”,一旦遭遇突发“病、残、灾”,马上介入帮扶。特别是针对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构建了五条医疗保障线,即在实施国家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省精准扶贫医疗保险救助的基础上,叠加泉州市精准扶贫医保补充补助,进一步降低个人负担部分,保证常见病、慢性病看得起,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也过得去。 “促振兴”就是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一是抓乡村产业提升,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到2025年,重点打造茶叶、蔬果菌、畜禽、水产等4个超百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农业产业强镇、200个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市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800亿元。二是抓乡村建设提档,聚焦“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新要求,对照“乡村振兴”建设规范指引,对村庄进行评级定档,细化合格村、示范村、标杆村的标准和要求,逐年梯次实施,推动逐级晋档。三是抓乡村治理提效,开展善治乡村试点示范创建,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问:泉州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曾获国务院表彰激励,请问泉州在加强水土保持,促进河湖生态改善提升方面,有何特色做法和经验成效? 答:泉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城市打造生态连绵带,在乡村建设清新流域,有力促进人水和谐共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近年来,泉州市各地以强化河长制建设为契机,结合补上生态水域建设短板,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陈小阳 摄) 精准治理水土流失。2012年,泉州建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机制,以晋江、洛阳江中上游为重点,创新多元融合投入机制,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市累计完成治理面积331.78万亩,水土流失率下降至10.72%,低于全国平均值17.43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比2011年减少66.72万亩。 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泉州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一方面,以七库连通工程为龙头,实施大水网和水系连通工程,同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促进河流生态复苏;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空间格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城乡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专项行动,推动“水清、畅流、岸绿、景美”。2021年,泉州主要流域14个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全部达到100%;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名列全省第一。 以河湖长制压实治理责任。2017年泉州在全省率先建立河长制、2018年全面建立湖长制,制定完善河湖长履职、监督检查、考核问责、正向激励等制度,探索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等机制,形成河长牵头、部门联动、分级管理、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泉州河长制“六项机制”做法获中央改革办专文总结推广,连续5年全省河长制绩效考评第一。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记者:蔡紫旻 许雅玲 陈晓东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