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5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 通讯员 王洋洋 洪国钦)近年来,泉州开发区持续深耕人才“港湾计划”,突出人才引领和科技赋能发展,通过产才融合、以才促产,助力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全方位助推制造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开放先行区。数据显示,泉州开发区已引育省市级高层次人才600余名,产业人才占比超90%。
集聚产业人才,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泉州开发区拥有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等四个主导产业。泉州开发区党工委因地制宜,提出“打造工业设计特色区域”的战略,并出台了“工业设计提升行动方案”“生物医药专项人才政策”等。区人才部门定期整理编印科技、工信、商务、人才等相关政策申报服务指南,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同时入企“一对一”精准推送并及时兑现,有效提升政策对人才的吸附能力。
为推动区内企业成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主阵地”,泉州开发区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组织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培训”,指导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参与技术攻关,积极申报创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让科技人才成长有支撑、创新活动能认可、未来发展有引导。目前,泉州开发区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
为推进产教融合,共同育才,一方面,泉州开发区鼓励企业与高校探索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博士创新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泉州开发区鼓励校企合作,筑牢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实训及培养基地,有序推动“产业侧”与“培养侧”有效结合。区内企业万龙、天地星就是华侨大学研究生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共同体。
整合创新要素,助力高能级平台赋能产业
今年7月,泉州开发区启动首届“清濛杯”科创大赛,通过以赛引才,以赛引智的方式,大力吸引集聚科技型人才和项目来开发区落地发展,全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这是泉州开发区善用“项目+人才+团队”模式借智引才的一个生动实践。
今年6月,泉州开发区与上海红隅科创园共建的异地科创孵化园正式揭牌。这是开发区在长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科技项目孵化以及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泉州开发区也积极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主体的招商力度,引进游维空间基地,鼓励参评省级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空间载体,吸引优质科创项目和科创人才向开发区集聚。
围绕抓实创新应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泉州开发区鼓励区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迈纬、华数等区内企业获评2024年市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023年度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8.17亿元,比增21.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市第一。
深化产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为推动企业走出去探寻创新合作,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泉州开发区常态化举办科技企业院所行活动,组织区内科技研发人才到在泉大院大所开展交流学习,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共进。同时,引导企业与区内湖南大学设计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的人才团队开展对接合作,探索生产线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智能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已成功对接2个项目。
长期以来,泉州开发区刚柔并济运用“智囊团”,除了持续落实“院士专家企业行”“名校专家福建行——走进泉州”等活动外,还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行动,全力构建“企业点单、政府派单、专家接单”服务机制,精准匹配、精准解答企业技术难题,形成常态化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务实模式。这种模式,有效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融合,也推动企业与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团队形成战略合作,助力民营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链条中的难点堵点,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泉州开发区大力支持中试基地发展建设,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机器人产业化中试基地”和泉州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制鞋研发中试基地”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