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经济开发区>国内资讯>
青春之歌 | 种地吧!归乡的新农人
2024-11-17 10:58:55  来源:星辰在线  责任编辑:陈小妮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随着技术发展,“新农人”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长沙县春华镇,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新农人”,10年前大学毕业的他放弃稳定工作返乡种田,如今在粮食生产“四高”综合示范区把田种得风生水起。

用年轻人的力量让土地生生不息

他叫柳涛,是长沙县春华镇龙王庙村村民,也是长沙县丰群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12年,当时23岁的柳涛,在世界工程机械十强的中联重科专攻设备调试,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却选择了急转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家种田。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朋友都问我:干农业这么苦,你回去干什么?”柳涛说,当时许多朋友都不太理解他的选择,可当他看见家乡的年轻人纷纷背着行囊出走,看见无人耕种的田地逐渐抛荒,看见与土地相依一生的父亲身体渐渐消瘦,柳涛想,乡村还得有年轻人才能持续发展,土地还得有年轻人才能生生不息。从农村走出去的柳涛,选择了回到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留住满村的稻花香。

“老把式”遇上“新农人”

刚回到龙王庙村的时候,柳涛发现村里面老一辈的种田方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老把式”,大部分事情还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一般,生产效率比较低下。

特别是2014年收割早稻的时候,长沙连续阴雨,收割的稻谷没地方晾晒,也没有烘干设备,造成了很大损失。当时柳涛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在村里推广机械化种田,把所有的农具全部更新换代。

但在当时,父亲提出了反对意见。

柳涛的父亲柳建国,从19岁开始种田,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对这位传统农耕经验丰富的庄稼人来讲,“高科技种田法”总显得不那么“靠谱”,特别是担心柳涛使用无人机打药时运水量少、效果不好,误了农时。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沙人,柳涛身上有着一股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

“不管怎么样,我先搞了再说!”2014年4月,柳涛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同年8月,正好赶上湖南省出台了农业机械“百千万”工程项目,相当于购买100万农机设备,就可以得到差不多60万的财政补贴,在政策的引导下、加上自己也有很迫切的需求,于是柳涛带领合作社购买了一系列先进的农机设备,正因为有了这些先进设备的加持,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既节约了成本,也增加了产量。渐渐地,父亲也被这些高科技设备“收买”了,爱上了往日他眼里的“撮把子”。

在万亩粮食生产基地内,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尽入“囊中”。从传统老把式到机械化种田,春华镇丰群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柳涛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

土地不会欺骗有梦想的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回乡十二年,柳涛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始终将推广水稻规模化种植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己任。柳建国父子俩心系乡亲,积极向村民们传授种植经验,分享优良品种。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他们将自己的知识与技巧倾囊相授。时常组织村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为大家讲解最新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的整体种植水平,为建设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和春华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片作出了产业示范,被乡亲们称为“有本事的农业土专家”“青年人里的实干家”。

土地不会骗人,稻田会丰收,这对“种粮父子兵”的梦想也在开花结果: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超600亩,每年生产粮食500余吨;为20多人解决长期再就业,每人每年增收200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社会化服务面积3000多亩,有效解决当地散户种植“找机难”问题。

2022年,长沙市粮食生产“四高”综合示范区落户春华镇,为春华镇农业带来更多的“新希望”,为春华土地注入“新生机”。

一粒稻米虽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却很大。柳涛说,他要做这个时代最“硬核”的新农人,用农业新质生产力带领乡亲们把勤劳的汗水化为现实的丰收;用“科技强农”的实践,为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伟大愿景贡献青春的力量。

长沙市“青春之歌”系列网络思政课是中央网信办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委网信办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大思政课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通过系列主题网络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紧密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在深学笃行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青年一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时代使命、谱写青春华章。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经济开发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媒体聚焦
    [更多]产业发展
    [更多]社会事业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2024036745号-1
    • 泉州开发区党工委党务工作部主办 地址: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000 联系电话:0595—22353026 E-mail:kfq2235@126.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泉州经济开发区举报电话:0595-22353026 泉州经济开发区举报邮箱:kfq2235@126.com
    • 泉州经济开发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