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3月以来,泉州开发区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微公约”宣传行动,广泛动员志愿者、社区群众、企业职工共同参与,通过“宣传引导+志愿服务”双向发力,推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志愿服务聚力,共筑安全防线
开发区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片区网格员、小区党员等力量,组建18支“安全宣传志愿服务队”,深入小区楼栋、企业园区开展活动。志愿队伍深入100余栋住宅楼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发放安全手册、张贴“微公约”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安全充电知识。同时,联合物业、业委会在小区宣传栏、电梯间等醒目位置设置“禁止电动车进楼入户”等安全标识,共张贴400个安全标志、100份“微公约”,让文明理念“抬头可见、触手可及”。
“微公约”引领,深化文明共识
以“微公约”志愿服务为抓手,各小区将电动自行车安全宣传纳入小区业委会议事议题和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实现小区业委会“微公约”议题覆盖率100%,并开展相关安全主题宣传10余场。同时,发动企业志愿者开展“满电回家”倡议行动,在职工宿舍区设置安全宣传角,倡导员工自觉抵制飞线充电、非法改装等行为,推动安全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联合部门宣传,提升安全意识
联合交警部门开展“文明出行”公益行动,讲述驾驶非法改装电动车、驾驶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安全头盔、不按道行驶等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交通陋习,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道路交通出行习惯,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践行文明”的浓厚氛围。目前共开展5场次公益行动,惠及市民200余人次。
下一步,泉州开发区将持续深化“志愿服务+宣传引导”模式,为建设平安园区注入更多文明力量。(区党群工作部)